《親子之間的文法句型》
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講究文法句型,在親子溝通裡更是重要,老木提出以下經驗供參考。
【錯誤的文法句型1:質疑+批判】
「畫完畫為什麼不收拾桌面? 你真是一點責任感也沒有!」
嗶嗶,這樣的親子對話極可能讓爸媽陷入更大的困境,孩子把你的話當耳邊風就算了,時而還引爆爭辯大戰,因為第一句是質疑,第二句是批判。即便是大人面對質疑與批判時也很容易失控,當情緒站上主導位置,機會教育就退位了,原本需要被修正的問題馬上失焦,只能僵持在你罵一句他頂一句的負面語言裡,這對事情毫無幫助,殘念。
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:「我知道你最有責任感了,一定知道畫完畫要把桌面收拾好,而且你是能幹的小孩,這對你來說是小事對不對?」
這樣的句型好多了,一開始先給孩子戴頂高帽,然後鋪陳一道嘉勉的紅地毯,那麼他們自然而然會開心的上台領獎,而最後的疑問句是的圈套,”能幹”和”小事”是富有催眠作用的餌,能讓受話者輕易上鉤。
【錯誤文法句型2:缺乏感受性的單向對話】
「你真是不長腦,開著冷氣門也不關,沒後手又浪費電,電要錢的耶。」
嗶嗶,像這樣的對話,第一句就引發小孩或狡辯或充耳不聞的情緒,接下來大概也沒甚麼好過程了。何況孩子到了三、四年級之後,漸漸會出現檢討及挑戰權威的心理階段,既然過去你一直示範了批判式的糾正,所以萬一哪天換你忘了些甚麼,保證你的孩子會毫不客氣地複製你的用詞、語氣與神情:「媽媽妳很沒腦袋耶!沒後手又浪費電!」馬上嚐到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的後果。
當然,當大人反過來遭受孩子批判時,很多人會選擇以倫理綁架的方式來壓制:「你可以對爸媽這樣講話嗎? 沒大沒小是欠揍嗎?」不過切記,就算孩子表面上因著你的威嚇而服從,但內在的叛逆就此滋長,久而久之,他們累積的''乖''不是''乖'',而是陽奉陰違以及對於父母雙重標準的不以為然。你怎麼對孩子講話,以後孩子就怎麼對你講話,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啊。
並且”電是要錢的”這一類的語言也是無效的溝通方式,仔細想想,令你肉痛的”錢”對孩子而言重要嗎? 在他們的世界裡,是否擁有足夠的概念去理解或感受電費的多寡?
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:「寶貝剛剛好像有人忘記關門了,那一定不是故意的,但是冷氣都跑掉了,你去關一下好嗎? 我知道你是個有知識有學問的小孩,你曉得這樣不環保,甚至還會傷害到地球另一端的動物,對不對?」
這樣的對話不只是對話,還要搭配配套系統,好比跟孩子講講蝴蝶效應的故事,帶著他們看看北極熊處境的影片,或是熱帶雨林消失危機的節目,讓他們體會任何一個小小行為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連鎖反應,唯有打從心底感受到那份身為地球人的使命感,他們才會發自內心節約能源,一旦正確觀念住進小小的靈魂裡,孩子在日常行為上就會謹慎許多,忘記關水、關燈、關門的情況也會因理解而減少。
能從感受下手的事就從感受面引導,那會比用規矩硬性約束更容易成功。不僅是環保議題,任何生活上的壞習慣都可以彈性應用。
【錯誤的文法句型3:未審先判+缺乏同理性】
「這杯水打翻了,一定是你,不會有別人了!」
「剪刀為什麼不見了? 一定是你用完不收好!」
「同學為什麼跟你吵架? 一定是你先惹人!」
嗶嗶,”一定是你…”這句話是觸動肝火旺旺的開關,接著,我哪有、你亂講、才不是我、幹嘛誣賴我….等反擊性回應可想而知。其實這樣的用詞並沒有站在想認真教會孩子某件事情的立場上,我們只讀到一種急於結案的狀態,這一類企圖迫使孩子當庭認罪的手段,會失去了修正與進化的可能性,有時還等同親手創造了對立機會。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掉入情緒陷阱如是,不但提供了孩子精進狡辯功力的武道場而不自知,還總是親自下海與他們對練。
練到最後,孩子該做好的仍是做不好,倒是習得一身辯才無礙的本事了。
既然對於孩子的錯誤心知肚明,就更該把重點放在如何引導他們改善之上,而非打成一場毫無交集的口舌之戰。
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:
1.「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,那就來擦乾淨吧,你最大的超能力就是”進步”了,相信你可以一邊擦,一邊研究出下次不打翻水的絕招,因為你也不喜歡善後這種麻煩事,是不是?」
2.「給你一個任務,你來設計一個物品的定位系統如何? 想完之後要告訴我們你新規定的方法喔,以後全家都照著這樣做,東西就不會不見了。」
3.「我看得出來你心情很糟糕耶,跟同學吵架一定很難過,來給米米抱一下,跟米米說說今天發生了甚麼事? 然後我們一起來想想,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時要怎麼做會比較好? 你是個有智慧的孩子,一定可以找到改良相處的方法。因為米米看到你難過也很心疼啊。」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如果長期使用負面的家庭語言系統,累積的不僅是孩子的錯誤行為,還會傷及親情,你越習慣權威式的糾正,他就越要展現屁孩式的叛逆。所以不如試著轉換心情,把孩子當成客戶,像個大人一樣的對待,試想,當你遇到客戶不如你意時,你會急著逮捕他的錯誤? 忙著批判他的不合宜? 迫使他們認罪? 說些跟他人生經驗無關的教條? 還是想方設法用客戶的語言來販賣你的概念?
當媽媽的路上,老木發現語言的力量何其大,在每個教導的實驗過程裡,結果是大好或大壞,往往都在文法句型上的一念之差。